创投情结难割舍 做产业并购整合者

2013年09月30日信息来源:2013年09月30日

    做投资人很难,做女性投资人更难。她们不能与企业家在酒桌上称兄道弟一醉方休,很多时候也无法像男性同事们那样了无牵挂地在外出差。秉鸿资本合伙人朱晓鸥似乎是个例外,在与记者几次联系沟通过程中,这个拥有PE行业中少见亲和力的女性创投人似乎永远在看项目的路上奔波。
    2000年年底那个并不十分寒冷的南方的冬日,年轻的朱晓鸥在踏入深创投大门的那一刻或许没有料到,在股权投资行业兜兜转转十数余载之后,会在这个看起来残酷并且以男性为绝对主导的领域中坚守下来,甚至脚步越发坚实。
    很难判断初入职场的朱晓鸥可曾想到过“放弃”二字,创投行业在中国的第一波热潮退去时,她曾选择离开深创投进入粤海集团,在战略发展部从事并购工作。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发酵的过程中,她却毅然做出了职业上的第二次重要选择——离开国资背景的粤海集团这一相对“安全”的产业领域,重新回到创投行业。
    放弃优渥的国企工作,选择在行业低迷阶段加盟初创期的投资机构,朱晓鸥内心并不轻松,彼时在选择投资项目过程中,面对着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也曾感到担心。但上天还是眷顾了坚守者,在危机过后,她也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
    “主要还是自己有一份割舍不下的创投情结。”回顾当年的抉择,朱晓鸥笑着说。
    金融危机下的重逢
    深创投集团的前身——深圳市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8月,2000年底加入的朱晓鸥成为深创投这家行业先驱较早的一批员工。作为创投行业早期的从业者,四年的深创投生涯为朱晓鸥在投资知识储备,理念成型等方面打下了颇为坚实的基础。
    但困难也接踵而至。事实上,2000年之前中国创业投资机构一度增长很快,而2001年之后呈现明显回落的态势,增速逐年递减。行业减速的主要原因在于创业板被搁置,原被认为有望在2000年前后推出的创业板受亚洲金融危机和互联网泡沫破灭的影响,在当时被无限期搁置。
    “当时大家都有一些迷茫。”朱晓鸥坦言,那个阶段的创投行业还没有所谓PE的概念,本身带有政府背景的深创投在很多项目的早期投资上带有引导产业发展的目的,这一阶段业内同期起步的早期投资机构们迎来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时期,退出无门。
    2004年朱晓鸥转投粤海集团,作为广东省与香港的一个窗口企业,国资背景的粤海集团旗下企业众多,她进入战略发展部负责供水、啤酒、商业地产等领域的投资与并购工作。
    回顾这两段从业经历时,朱晓鸥毫不掩饰感恩之情。
    “深创投教我的是从投资基金的角度去看企业,而粤海则重新给予了我一个从实业的角度去看投资并购的视角。”不同于深创投时期以参股投资为主的思路,粤海集团的并购交易以控股型为主,通常会从一个产业运营的角度去审视项目,朱晓鸥认为,这两个角度在其从事投资的前八年时间里都“非常重要”。
    次级房屋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在2008年开始席卷全球,9月份当雷曼兄弟申请下美国史上最大破产保护之后,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出现失控的征兆。此时坐在广东粤海集团办公室这个“避风港”中的朱晓鸥定下了一张飞回北京的机票,当时因为客观原因,她需要回到北京定居,也许是冥冥中的安排,朱晓鸥在北京重遇了老朋友孔强,也藉此把自己送回金融行业,回到了创投基金领域。
    成长关键词:论危机与胸怀
    朱晓鸥回归PE/VC领域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即是如何面对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危机中手持现金,后续理应从容展开项目布局。但事实上,朱晓鸥及其团队在当时却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好多前一年营收做到一个亿以上的公司,那年最多是7、8千万。”朱晓鸥说,在投资环节的项目判断上,团队遇到一些很现实的挑战,很多项目硬着头皮投下来,心里也在打鼓。但朱晓鸥心里明白,金融危机对投资来说也是不可多得的机会:企业缺钱,业绩下滑,因此估值相对偏低,而且在较差的经济环境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会体现的更明显。
    事实证明了当初选择的正确,回顾发展历程,朱晓鸥及其团队的成长也无疑得益于那次金融危机,朱晓鸥坦言,正是因为经历了这次金融危机,使团队得到了极大的历练和磨合,在应对目前的经济低迷情况才会坦然面对。
    具体到项目筛选的环节,朱晓鸥将人的因素摆在了第一位。
    风险投资机构在实际运作中,往往会强调要坚持事为先,人为重的原则,就是在优势的行业中选择优秀的企业和优秀的团队。
    朱晓鸥说,这些话听起来像口号,但确实是心得。秉鸿团队在投资过程中往往会对创业者进行调研,除了创业者个人能力之外,还要看整体团队的搭配,而对于创业者个人我们往往更看重诚信胸怀、和企业家精神这几个方面。
    朱晓鸥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其创始人的胸怀与远见,例如他们之前投资的一家仅利润几百万的小公司,在完成投资后迅猛发展,短短时间内,公司已经进入IPO流程,这正是得益于该企业的创始人有良好的分享意识,将团队磨合得非常和谐,股权激励也做的很到位,在其带领下的管理团队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所提供的成长动力是源源不断的。
    自我期许:产业并购整合者
    并购作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做大做强的重要工具,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上市公司的重视。与此同时,在IPO关闸的情况下,并购市场也为越来越多的PE/VC机构所关注。
    朱晓鸥表示,公司目前正在参与一些并购的项目,秉鸿资本确实有并购布局计划。
    就朱晓鸥个人来说,在粤海集团时期的并购交易相对逻辑更简单,当时所负责的项目往往是有规划有战略地收购,目标无外乎资源、品牌、技术、渠道,人才,她将并购交易总结出4个关键点,简称4P。
    首先是Plan:不能盲目收购,要做详尽规划,寻找何种资产标的,收购目的在于资产资源渠道还是团队?其次是People,收购方要有并购后管理的人才储备,对新领域和新业务新文化的融入、协调、学习能力都要具备,被并购方的企业人才要留得住。第三是Perceptive,观念,团队整合之后是不是能够达到高度的一致和融合。第四个要点则在于Price,当然“好”的价格经常是相对而言。朱晓鸥笑言,事实上交易双方都认为自己占了便宜的时候,最容易达成协议。
    而一旦标的公司意识到自身资产对收购方的价值时,谈判将变得异常艰难。只有在标的企业对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对方预期的时候,很容易成交。因此往往在企业早期,估值相对更低时,并购交易更容易成交。
    对于秉鸿资本的并购业务,朱晓鸥有着明确的自我期许——打造专业的行业投资团队,成为产业整合者,而绝不仅仅是一个财务投资方。
    产业并购和基金并购的不同在于,基金并购更多是从方案的设计、资金的提供、资源的重组等方面介入。朱晓鸥直言:“现阶段国内基金的并购大部分没有产业背景,更多机构选择充当财务投资人,但这一定不是秉鸿资本的发展目标。”
    朱晓鸥表示,从长远来讲,秉鸿资本会逐渐打造行业并购的能力,交易类型也会逐渐从非控股型到控股型转变,从以退出为目的逐渐过渡到主动去进行产业优化与整合,她认为,这也必将是国内机构的主流发展趋势,大家在都没有产业背景的时候,要看谁过渡更快,积累得更深。
ChinaVenture 2013年09月28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