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已久的香港银行并购市场再起波澜。据消息人士称,越秀集团有意以1.5倍至2倍的市账率(PB),总额65.88亿至87.8亿港元,收购香港廖氏家族持有的创兴银行。
“中资机构想要走出去,香港市场是绝佳的跳板。收购香港本地银行有助于内地企业在境外取得融资,并借机发展债券等财资业务,使得买家本身的业务更多元化。”8月7日,创兴银行常务董事兼行政总裁刘惠民在记者会上强调,该行对任何可以增加股东利益的并购持开放态度,相信由中资机构接盘协同效应较大。
但越秀集团对收购传言表示不便评论。
相比2008年招商银行耗费193亿港元(相当于2.91倍的市账率)巨资收购永隆银行控股权,此次越秀集团进军香港的成本要低很多。
截至6月底,创兴银行客户贷款总额426亿港元,纯利2.76亿港元,目前香港之外,仅在广东汕头、澳门及美国旧金山设有分行,香港以外收入占比约8%。这样一家小型银行为何能吸引国企巨头入主?
股权单一 牌照难求
创兴银行由香港地产富商廖宝珊在1948年创立,其后一直由廖创兴企业间接控股,并于1994年分拆在香港上市,目前位列恒生综合指数成份股,总市值约97.65亿港元。
廖氏家族曾在2011年爆发争产风波,因不满廖烈文父子借外援夺权,廖氏集团首次减持股权至50%以下。2012年10月,随着大股东兼行政总裁廖烈智与掀起家族风波的第三代家族成员廖骏伦先后离任,风波暂告段落。廖氏集团增持创兴银行股权至50.2%,并有权向三菱东京UFJ回购其持有的9.66%权益。
翻阅港交所股东权益记录,创兴银行目前由廖氏三兄弟合并持股超过59%,中国远洋集团持有另外20%的股权。
“越秀集团一直想收购银行以完善其"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考虑到内地大部分银行的股权分散,要想取得控制权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且耗时漫长。相比之下,创兴银行属于家族企业,只要满足大股东的利益,可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取得银行的控制权。”一位中资银行人士表示。
越秀集团副总经理、越秀金融总经理王恕慧曾透露,集团正积极谋划进入银行和信托领域,目标成为全牌照的国际化金融控股公司。
参照穆迪评级的统计数据,创兴银行816亿港元的总资产在香港主流17家持牌银行(覆盖70%的贷款总额)排名第15,评级C-,展望稳定。最新公布的中期业绩显示,该行净息差为1.19%,不及恒生、东亚等大行的一半。根据经络按揭的统计排名,创兴银行截至4月底在香港楼按市场份额为1.7%,排名第10。
有投行界人士分析,本身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想要从香港金管局拿到银行牌照几乎是不可能的,收购股权单一的小型银行是中资机构“走出去”的捷径。随着外资大行和中资银行不断深化香港版图,创兴大股东评估未来发展的空间不大,趁机套现属意料之中。
10亿美元贷款先行
评级机构惠誉曾在年初发出预警,随着中资银行积极延伸在港业务,香港中小型银行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创兴、永亨等小型机构或成为收购目标。
来自野村的消息人士证实,越秀集团此前透过该行以伦敦同业拆息(LIBOR)附加300基点的息率,筹得10亿美元贷款。据此前报道,这笔资金正是用于收购创兴银行。
以创兴银行7日停牌前的价格22.45港元计算,PB约1.3倍,若以1.5至2.0倍的PB溢价收购廖氏所有的2.6亿股权,代价介乎65.88亿至87.8亿港元。
本篇截稿前,消息并未获越秀集团确认。创兴银行则表示稍后会发出详细公告解释并购传闻。
同日,恒生银行行政总裁李慧敏在公开场合表示,内地金融机构来港参与并购属正常现象。她认为,香港银行的资产质量较好,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标准,发展前景与内地机构业务具备协同效应,未来很可能出现更多类似的并购。
创兴银行在中期业绩中披露,正申请筹建前海分行,也正在申请RQFII资格,以强化跨境人民币投资结算业务。
7日晚间,廖创兴企业与创兴银行联合公告称,“数位与廖创兴企业控股股东接洽人士提及可能收购创兴银行股权 ,均为独立第三方”,但并未达成任何承诺或协议。双方董事会均表示,尚未收到收购要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3年08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