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人行”)授权中国工商银行(以下简称“工行”)新加坡分行担任新加坡人民币业务清算行,有外媒如是评价——这令在跨境人民币业务领域具有传统优势的中国银行再遭挑战。
20年前,新加坡分行的成立为工行“出海”揭幕,截至2012年末,该行已在39个国家和地区建成380多家境外机构,与2006年(公开上市年)时仅有的98家境外机构相比,6年多的时间里,海外网点数目增长了近4倍。
“国际化不仅是发展的需要,也是生存的必须,因为如果无法为越来越多的‘走出去’客户提供良好的跨境金融服务,反过来就会影响我们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这次人行给工行新加坡清算行的资格,代表了我国政府对我行人民币业务实力以及国际化经营成绩的认可。”工行总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聂长雯表示。
在不久前的撰文中,工行董事长姜建清亦将该行近年迅猛奔袭的国际化经营总结为——从市场的追随者到(市场)主导者。
工行style
与2006年的98家境外分支相比,6年多的时间里工行海外网点的数目近乎增长了4倍。
“这是怎样的国际化速度!”2012年岁末,由于接连两周看到工行马不停蹄地在中东欧获批、设立分支机构及开展私银业务的消息,一位国有大行人士不禁发出感慨,并称此系工行style。
这一年,不仅多国分行的开业令该行的全球网络更趋完善,对阿根廷标准银行的控股收购令该行跻身当地的主流商业银行,对东亚银行(美国)80%股份的成功收购,还使其实现了北美零售业务的破冰。
而除了这些新增布局,工行国际业务部相关人士还透露,在该行存量境外机构中,如今工银亚洲在香港的综合排名已升至第五,工银澳门成为了最大的本地法人银行;工银阿根廷按当地资产规模排名第12位;工银老挝万象分行开业当年即跃升为当地最大外资银行,并获老挝央行指定的人民币清算行资格。
按照该行先前制定的3年规划,到2014年,其境外机构覆盖的国家和地区拟达到40个以上。而据最新公布数据,截至2012年末,该行已在3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80多家境外机构,不仅提前完成目标毫无悬念,且与2006年的98家境外分支相比,6年多的时间里海外网点的数目近乎增长了4倍。
步入2013年,继新加坡分行获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颁发的特许全面银行牌照后,2月8日农历新年之际,工行又获得了中国人行授权担任新加坡人民币业务清算行的资格,此前的积极争取可谓得偿所愿。聂长雯还透露,在现有境外机构中,东京、莫斯科、纽约、新加坡、法兰克福、悉尼分行等战略节点都已具有当地一级清算行资格。
在当下的中国银行业,因被普遍认为更具进取姿态和赶超锐气,体制灵活、包袱较轻的股份制中型银行更得市场偏爱,而身处第一梯队的国有银行虽体量庞大且内部体制发生了变革,但由于“国企陋习”和“作风陈腐”的印象仍未冰消,常常被贴着“难有惊喜”的标签。
“但工行这些年好像经历了一场蜕变。”在觉察到工行境外业务呈跳跃式的发展曲线后,一位股份行主抓国际业务的高管不仅专赴该行取经,临走还留下一句“工行似乎越来越像股份行了”来形容自己的观感。
抓住“战略机遇期”
国际银行业格局的变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深入都给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工行这几年在国际化方面“干得比较猛”渐成同业共识。之所以对境外业务如此进取,在很多工行人看来,与姜建清的远见和其对国际化的钟情紧密相关。
姜建清的逻辑是,随着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去”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如工行不采取跟随策略,不仅会缺失境外服务中资企业的能力,反过来还会危及国内业务。再者,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已是大势所趋、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全面开放令国内竞争日益升级的背景之下,即便是工行,也必须加快转型来提高竞争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而为了从“走向国际化”到“实现国际化”,从立足国内到注重全球布局、根据各机构特点“定制”发展计划、加大总行国际业务部对国际化发展的统筹能力、加大全行各部门对于国际化发展的参与程度、建立全球一体化科技平台等,从战略到操作层面,该行的海外布局可谓“开足马力”。
但尤令业界感到“厉害”的地方在于,工行申设、并购并举,不仅开创了中资银行海外资本运作的众多先河,而且迄今所进行的12次收购从未败北。甚至有业界人士据此看到了工行循迹花旗、汇丰藉由“稳、准、狠”的数次并购成长为全球性金融集团的影子。
分析人士认为,工行的国际化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对发展时机的把握。回头看来,工商银行国际化发展速度最快的主要是2000年以来的10年中。在业界看来,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银行业格局的变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深入都给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例如,一些国家由于自身的银行业受到冲击,准入门槛有所降低;此外,随着新监管标准的生效,本就处于修复期的欧美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收缩业务;再者,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都为当下资本相对充足、财力较为强大的中资银行提供了非常好的“时间窗口”。而工行加速国际化的运筹的确赶上了不错的时机。
当然,意识到了“战略机遇期”的并不止工行。
“建行未来也把国际化作为一个奋斗目标,市场定位是亚洲,尤其是东南亚。”此前,建行管理层就曾向外界透露未来5年的国际化战略重点,并称在海外市场拓展的路径选择上,该行将采取自设机构和并购两条腿走路,且将“更加重视投资并购”。
此外,人行此前发布的《2012年中国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还专门提及,农行设立纽约分行的申请获得境外监管当局批准,而推动大型商业银行“走出去”、参与全球金融市场竞争,也成为人行及银监会深入推进中国金融改革的主题词。
“先行者”和“后来者”
是否能够把握好境内外业务之间、以及外延扩张与内生增长之间的平衡,已经成为干系该行全局的重要问题。
按照姜建清之前的表述,工行国际化战略的总体目标是:打造层次分明、定位合理、渠道多样、运营高效的全球化经营平台,努力成为在华外资企业和“走出去”企业的首选合作银行、全球第一华人零售银行及全面综合经营银行。
不过,尽管工行在国际业务领域声色渐起,但多年的积淀目前仍能令中国银行保持着境外业务“主选手”的地位。面对工行的疾速追赶,昔日风骚独领的中行或也开始感觉到压力。据前述中行总行人士透露,截至2012年底,虽然中行拥有的海外机构数(613家)多于工行,但在地区分布上两家已不分伯仲。
单以截至2012年中的境外布局来看,中行当期的拓展包括台北、斯德哥尔摩等分行的开业,及迪拜子行和一些国家代表处与二级机构的设立。工行同期则除了几家欧洲、中东地区分行的开业或获批,还包括收购东亚银行(美国)、收购阿根廷标准银行的重量级斩获。
业界周知,国内银行业中最先“走出去”的中国银行多以绿地投资——即以自设网点机构为主,同时兼有一定收购的模式进行扩张。“中行这么多年一直在走出去,积累了很多,节奏上看起来比较温和也是正常的。”该行总行一位中层人士表示。
工行方面则表示,寻找战略性的并购机会确系该行国际化发展的思路选择,但每一次的收购整合均属谨慎出手,该行秉持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不一定追求“毕其功于一役”。一个例证是,在台前看似漂亮的12次成功背后,基于风险、成本和机构可整合的综合考量,该行还曾谨慎对待并先后放弃过20余起包括不少美资、欧资银行在内的并购机会。
“能够理解中行的压力和失落,但要知道,中行能成为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是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国家给予的垄断地位的基础上。实际上,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工行也面临类似的情况,之前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占据半壁江山,现在也就三成左右,只能不断在变化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某银行国际部人士表示。
实际上,对而今的中行而言,重新审视自身海外业务的现状,远不止巩固江湖地位这一种需要,很大程度上,是否能够把握好境内外业务之间、以及外延扩张与内生增长之间的平衡,已经成为干系该行全局的重要问题。
据悉,由于该行外币业务主要依靠国内的外币存款,造成外币贷存比多在100%以上。加之该行目前在国内业务发展方面难言理想,本币负债结构也不尽合理,以致常常在存款与NIM间纠结不已(贷存比与负债成本之间呈负相关)。
不止如此,现有的业务结构也令中行面临一些需要优化的问题。一位中行总行人士认为,单纯从回报来讲,该行这几年一直面临国内外收益率级差的问题,“相较目前国内较高的收益水平,境外业务的总体收益率偏低,加之汇率升值的因素,使得整体利润水平与国内同业相比不那么好看。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只能逐步优化。”
然而,无论先行者中行将如何布置自身的海外业务,后来者工行又锁定了哪些国际业务的图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两家国有大行都仍处于国际化的初始阶段。
公认的全球性银行标杆汇丰、花旗已处在依市场变化而变化的增值阶段。他们的优势在于时刻注意将资源分配到高成长的机会里,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是极具竞争力的跨国银行。要想达到这个水准,国内银行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位资深银行业分析师表示。
中国经营报 2013年03月02日